地方特色

    会员登录

    站内搜索

输入内容:

东海巨郡 千年海州

 

2013-1-24 17:24:00

 


 

本站记者 吴碧华

 

    古迹,穿越千百年,于今日之繁华中遗世而独立,它们是历史最初的见证者。正是因为有了它们,历史才不至于成为一段苍茫与虚无的时空。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主城区之一,它是连云港的城市之根,文化之源。2012年,海州迎来建城1500(公元512~2012年),本期旅游栏目带您感受海州古城风貌,探求古人的“蛛丝马迹”,在与历史的照面中,聆听光阴的故事。

 

历经七千年的书写  

    2012年我们在电脑上用键盘抒写心情,这些文字实在地显现在屏幕上,却虚无地存在于时空中。

7000多年以前,在美丽港城连云港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后小山西端一块黑色岩石上,一个人用石头写下了“东方天书”。星河流转,沧海桑田,这些岩画孤独地存在于浩渺广阔的天地间,至今,那“V”形断面的刻痕依然清晰,沿着那些刻痕轻轻触摸,那来自岁月沧桑的粗粝感流淌在指尖,传遍全身,令人不由得对这份遥远的古意肃然起敬。

这块南北长22.1米、东西宽15米的混合花岗岩石被称为将军崖,刻于其上的岩画至今无人破解,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天书岩画分为组。第组位于西部,南北长 4米,东西宽 2.8,以人物和农作物图案为主。在人面与农作物之间,还有鸟头、鸟面、圆点、刻划符号等,其中最大的人面高90厘米,宽 110厘米。人面大都有一条贯通的直线向下与禾苗图案相连。第组位于山坡南侧南北8米,东西6米。以星象、鸟兽图案为主。左侧刻一长623米的带状星云图案,中以短线分为4节,左上角刻一个宽14厘米的兽面。星云图案用大小不同的圆点或圆点外加圆圈表示。下侧主要是各种动物的头骨图案,眼、鼻、口、齿可辨,但无脸框。右上侧有 3个排列规整的太阳图案:同心圆外加放射线14213个圆心连接成直角三角形。在这些主体图案之间,刻有许多表示星云的圆点或短线构成的各种图像。第组位于东部,刻个与古代传说中天神有关的人面,用短线和圆点表示五官,其中两个人面的头上刻羽毛状饰物,人面之间也间杂以圆点和符号。

另外,在山坡顶部还有一大三小四块大石头,其中一块上有许多人工凿磨而成的圆窝,直径在3——7厘米之间。专家根据岩画内容、大石以及将军崖所在的地形、地势判断,此处是原始宗教的祭祀场所。连云港市著名文史专家李洪甫先生依据岩画内容及周围出土的文物,写出了《少昊之墟辨》一文,提出“少昊之墟”就在古代海州,而非曲阜。少昊是上古时代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其名曰鸷,岩画上的鸟头人面,就类似鸷鸟的面盘。相传少昊是皇帝之子,是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中国赢、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的始祖。少昊时代的先民们就信奉以日为崇拜、以鸟为图腾的原始宗教。岩画那粗率古朴的线条,让人乍眼看去,犹如天真烂漫的小孩由于童心驱使而留下的画作。殊不知,这是我们古老的祖先以最深的敬意刻下他们对天地、对生命的体悟。

 

孔夫子初见大海

 

积石岩岩,东海瀰瀰?

伊谁登之,大哉孔子。

历聘列国,问官郯子。

从游之徒,龂龂阙里。

雅颂既厘,春秋成史

 

两千四百多年前,孔夫子领着门生周游列国,讲学传道。一天,师徒数人乘车来到海州地面。快到中午的时候,天气燥热难耐,从远处忽然传来“轰隆——哗啦!”的响声,孔夫子打了个愣登,急忙叫子路停车。子路问因,孔夫子说:“你听!山那边打雷下雨了,快点儿找个地方避雨哪!”子路于是立即勒住缰绳,停下马车。在一旁的子贡却忍不住笑出了声,对孔子说:“老师,不是山那边下雨,我以前到这里做过珠宝买卖,对这儿的环境有些了解。您看,前面那座小山叫朐阳山,山那边就是大海……”孔子生活在山东曲阜,虽然游历过许多国家,但都是在平原上,从来没有见过大海。当他听到子贡说前面就是大海时,觉得十分新鲜,于是问道:“大海是什么样的呢?”子贡回答道:“大海呀,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孔子听后,立即吩咐子路,把马车赶到朐阳山下,师徒几个一起登山望海。当孔子登到山顶,向东望去,只见水天相连,波涛翻滚,孔子感叹道:“海矣,海矣!我一辈子奔波,宣传‘克己复礼’,如果再没有人用我的主张,我们就乘着木排到海外去吧!”从此,“海矣”的话在当地广为流传,还成为了海州地方的一条歇后语:孔夫子观潮——海了。海了,就是没用,不成了的意思。而朐阳山因为孔子的登山望海被后人称为孔望山。

这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小山,在它的山南西侧,镌刻着108个东汉摩崖造像。这些造像依山石的自然形势凿成,整个刻面长17米,高9米。108个造像组合成不同的画面,其雕凿技法具有鲜明的汉画像石的特色。据考证,摩崖造像雕刻于东汉恒帝、灵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摩崖造像取代了敦煌莫高窟中华母窟的桂冠,证实了以孔望山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价值无法估量,堪称国宝。造像往东70米处,就是著名的孔望山石象,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汉代圆雕石象

 

 

秦皇立东门

朐山巍巍,海波浑浑,

有石卓立,曰秦东门。

俯蟠地轴,仰极天根。

历千百载,厥迹尚存。

 

   “海州南四里,朐山上有双峰如削,俗呼马耳峰,志地者咸以是为秦东门之遗址。”秦东门指秦国的东大门。公元212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一统大业后,在朐县(今海州锦屏山)之侧建立“秦东门”,作为大秦疆域的东方大门。与之遥遥相对的便是位于陕西渭水流域水一带的秦西门,张骞通西域后,设置了专门的交往机构,管理有关西域的事务,秦西门没使用多久便悄然而没了,只剩下秦东门依然屹立于东海之滨。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道:“始皇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秦始皇笃信东方日出之地有长生不老药,当年还派徐福东渡去寻仙药,而开了东门便可迎接日出,不仅如此,朐县的地理纬度正好与秦都咸阳在同一条纬线上,东门的地理意义由此可见一斑。经学者考证,“秦东门”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关,秦东门旁的孔望山海湾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

但东汉时发生的一次地震,令雄伟的秦东门倒塌了。公园172年,东海相壬恭重修东海庙时,在东海庙碑的碑阴补刻“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如此重要的秦东门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的时空中,至于它究竟是何样貌,我们只能在古人的著述里寻找了。所幸,东汉文学家崔琰曾在他的《述初赋》中写道:“倚高舻以周眄兮,观秦门之将将。”当年崔琰立于高高的船头,遥望威武的秦国东大门,他用“将将”两个字来形容秦东门留给他的印象。“将将”是古语中的形容词,是高大、雄伟的意思,常用于形容门阙之类的建筑物。“将将”之秦东门虽已不见踪影,但其雄伟、高大的形象却留在了人们心中,成为美好的怀想。